国庆假期,一道橙色的身影再次如约而至,用行动守卫着游客们的出行安全,他们便是西湖边的“最美人墙”志愿者。
今年是晴雨公益“最美人墙”志愿服务邂逅美丽西湖的第十个年头,这支镌刻着城市文明记忆的队伍,不仅全新升级“闸开式”3.0矩阵,还成立了“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更邀请市民游客亲身参与,让“文明守护”从“观看”变为“共创”。
图源 晴雨公益服务中心
“最美人墙” 记者 杨晓轩 摄
“最美人墙”3.0来了
相比往年,今年的“最美人墙”全新升级了“闸开式”3.0矩阵,创意来自“00后”志愿者李逸程,他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已经连续三年参与志愿服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发现了“最美人墙”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我们原来的‘X型’人墙,有效规范了马路中央的秩序,但对于路口四个角落的约束力不够,有些人会在绿灯即将结束时,从这四个角落冲出,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李逸程向新人志愿者传授经验 记者 杨晓轩 摄
李逸程告诉记者,发现这个问题后,他提出可以在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的四个角落,增加五六位志愿者,作为“闸开式”人墙。红灯时,“X”型人墙规范秩序,路口四角志愿者组成“闸开式”预备阵;绿灯亮起,“X”型人墙展开形成安全屏障,“闸开式”人墙同步引导行人靠右快行;绿灯倒计时5秒,“闸开式”人墙提前“合闸”疏导。
“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行人与车辆交织在一起时造成交通拥挤问题,保障了大家的安全。”李逸程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最美人墙”3.0矩阵正式上线后效果不错,马路中央的‘X型’人墙和四个角落“闸开式”人墙相互配合,让整个路口的通行更加有序,也避免了行人在绿灯即将结束时突然冲出,与回到路边的‘X型’人墙冲撞在一起。
看到“00后”志愿者给“最美人墙”带来的新变化,晴雨公益理事长沈廷冲十分高兴,他说:“要给青年志愿者更多机会,让他们的想法为杭州志愿服务注入新活力。”
志愿者们用队列守护行人安全 记者 杨晓轩 摄
队伍壮大,未来服务也将升级
今年的“最美人墙”志愿者队伍,依旧有国际友人的加入。
来自俄罗斯的Victoria Potselueva和来自赞比亚的Mumba是浙江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在学校的推荐下,俩人都参加“最美人墙”活动。
“志愿者们会让他们感到安全,在杭州享受更好的假期。”Victoria Potselueva说。
“国庆假期游客很多,很多人都来自外地,对杭州不熟悉,我们的志愿服务能给他们带来很大帮助。”Mumba说。
志愿者为旅客指路 记者 杨晓轩 摄
据了解,今年晴雨公益联合7所高校,共招募1160名“最美人墙”志愿者,其中960人假期在岗、200人应急储备。每日120名志愿者于15时至21时驻守平海路与延安路路口,而队伍中90%是初到杭州的00后大学生。
“通过志愿服务,能更快了解杭州的人文地理,能够尽快融入杭城。”“00后”总负责人单洋说。
国庆节当天,最美人墙“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也正式成立,首批100名队员经过志愿服务经历审核、应急能力测试等多轮筛选,涵盖高校学生、社区网格员、企业职员、退伍军人、退休党员等多元群体。
沈廷冲表示,服务队成立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志愿服务的“单点局限”——未来队员们除了日常疏导交通,还将通过“一呼百应”平台承接应急补给、走失人员寻找、邻里互助等需求,实现“群众有呼、队伍必应,隐患未显、服务先行”,让志愿服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靠前”,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毛细血管”。
对于志愿者的付出,不少游客点赞。带着两名孩子的施先生,指着忙碌的志愿者说:“你们看哥哥姐姐们多棒,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多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去帮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