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化对《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的系统学习,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认真深入的集中学习,并对专题片解说进行了全面整理记录,现分享给大家以便持续研学,进一步深刻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
《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四集 《文以化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子湖一眼千年,正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慕名而来的人。“我曾经在这里工作了6个年头,我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不要说杭州的水,杭州的山我都走过,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习近平对西湖始终牵挂。2002年11月28日,履职浙江后,他考察杭州的第一站就选在西湖。站在杨公堤景区建设现场,习近平仔细观看“西湖西进”规划,当时的西湖正因整治恢复、拆除围墙等,涉及多个部门陷入两难,退与进的矛盾如何调和。习近平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他一锤定音,杭州的灵魂是历史文化名城,精华所在是西湖,省里积极支持。“习书记他说,不能一味的求新,就是要保留尊重,真正有韵味的‘老’和‘旧’的东西。杨公堤景区奋战300天,要回了300年的历史。德政善举是民心之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三次到西湖调研,既修复自然生态,又修复人文生态。从那时起,他就将西湖的保护与开发提升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习书记对我们西湖是非常关心的,在西湖的综合保护工程当中,我们也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了180余处的历史文化景观,应该说充分展示了我们西湖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湖的每一寸岸线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应由老百姓共享,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环湖以内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还湖于民。他不仅着眼布局,也很关切“小事”。“小年轻都喜欢在西湖边谈情说爱,他提出说我们西湖边的这个长椅不能靠得太近,影响小情侣们之间情感的一种表达,所以呢要适当地把这个长椅拉开一定的距离。”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城市的灵魂,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除了对长椅的关注,习近平还对西湖景区里的其他服务提过要求。当时,西湖免费开放,但晚上公共厕所就关门了。对此,他直截了当地说这完全不对。之后,西湖边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西湖每年迎来3,000万人次左右中外游客,习近平推动的还湖于民,还景于民,让越来越多人走进西湖,走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浸其中。文以化人,一个开放共享的西湖,在人与文化的交融中更可亲、更可爱、更富人文的魅力。磐安乌石村,村以石名,这里地处偏僻,村民就地取材,用当地特有的乌石砌墙造房子。2006年,习近平走进这里,考察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核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情况,被这200多间石头屋深深吸引。“这种石头好,你看这个材料好。”“你看大理石、花岗石、玄武石是吧?”当时,村里正搞旅游,但山高路远,游客始终进不来,最困扰大家的是一个老房子难题,要不要拆旧屋,起新房。走进村民张财瑶家,习近平向他详细了解办农家乐的情况。当年张财瑶开起村里头一个农家乐,开了一年多还在亏本,他有点想打退堂鼓。“习书记来考察农家乐,到这个院子里,他握着我的手,很有力量的对我说农家乐是朝阳产业,这我们要把它办好,这句话对我鼓舞很大。”走过一间间老房子,习近平反复叮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文化内涵,特别要保护好古村落,使之保持原汁原味。“那天,习书记衣服也淋湿了,一边走一边听我们的汇报,他了解到我们要把这个老村拆掉造新房子,他又讲了,这个老村很有特色,你们不要把它拆了,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如果都把这些老村拆掉了,也就是把文化根也拆掉了。”习近平的要求化为了乡亲们的行动,村里200多间老房子一间都没舍得拆,成为了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乌石古村之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方乌石里的独特文化融入现代乡村生活,为村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村里的农家乐从张财瑶的1.0版升级到了返乡青年的2.0版、3.0版,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今天的乌石村宜居、宜业、更宜人,身在其中,心受熏陶,激发了村民和游客的自豪和认同。“它都是石头做的,其它地方的都没怎么见过。”“老房子蛮有味道的,村里也很多现代的服务,我们每年都来,很喜欢这里。”在“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文化建设是点睛之笔。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做到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这个就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现在我把它改造了一下,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保护这些老房子,年轻人越来越多,自己也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是理想中的生活。”文化建设点亮乡村,让广大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这个‘千万工程’我理解它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特别重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孕育了文明的乡风,提振起万千农民精气神。”202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义乌李祖村,看到这个曾经脏、乱、差、穷的村子,不仅成为共同富裕示范村,还因浓郁的文化气氛被称作“诗和远方”。他夸赞李祖村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他还逛起了村里的共富市集,与返乡青年和农创客聊起时髦的“村咖”,“他很好奇为什么我们清华大学的团队会到义乌李祖村来开这样一个咖啡店。总书记说,他还喝过5毛钱的咖啡可以冲泡,可以加糖,像一个长辈跟你分享他的经验,娓娓道来,很温暖也很亲切,他说,这里有美好的品质,有传统的文化,希望以这种文化青年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去赋能乡村。”20余年擘画推动,今天,文化犹如一个个跃动的细胞,深入乡村发展的每一寸肌体,“千万工程”的“千万”不只是具体数字,而是美丽人文,美好生活的万千形态,更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万千气象。千年古邑,人间仙居,神山秀水之地,孕育出独特的山民文化。“正月初,倒关桶,菜桶、交桶、起更桶。”“兑白糖嘞!”这个正准备冲刺省艺术节的表演,名字和节奏一样快乐,叫《快乐手工匠》。19年前一个盛夏午后,这个土味十足的节目吸引了习近平的关注,“你们就是本村人啊,这个节目好,可以登大雅之堂。”“总书记看到我这个东西看了看,摸了摸,他说你这是什么东西呀?我说,习书记这是老百姓弹棉花的弹弓。把手伸出来,我马上伸出去握手,我也很激动,很受鼓舞的。”“我们草根艺术嘛。”“确实就不错嘛。”而在绍兴,18年前的一曲莲花落也曾吸引来习近平的掌声。“习书记到绍兴,我们绍兴人民多欢迎。谢谢侬对我们绍兴文化这么关心,我们绍兴人永远记在心,即兴地唱了四句。我问他,我说习书记你听得懂吗?他说,不太懂,但是味道蛮好。他还说这就是民间艺术家,信口拈来。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贝,你们要保护好,尤其要传承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高兴,真高兴。”幸福路上边走边唱,这样的掌声同样送给景宁民间畲歌。领唱的蓝陈启,人称“畲族歌王”。那天怕客人听不懂,不会写字的她特意找村里人代笔把歌词写了下来,“高兴真高兴。”“编的好编的好。”“接过去拿来放到口袋里,带到杭州去。”从《快乐手工匠》的土味里看见大地的色彩和乡风的淳朴,在莲花落的俚语中,听见水乡的灵动和生活的智慧,于畲歌的山野之音里,感受山民的热情和少数民族的骄傲。三首歌,三种曲调,一样的掌声与喝彩,化作同一份沉甸甸的嘱托。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滋养人民,这份关心之下,今天,百年越剧更以全新面貌走进年轻人。“第七次来看这个《新龙门客栈》了。”“我发动了我周围一切能发动的朋友,然后在网上面去抢,终于拿到了一张票。”一票难求,场场爆满,越剧能有这样的生命力,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前的关心。2003年7月16日,他走进小百花,看到演员们正在排戏,“习书记他说,我就不打搅你们排戏,静静的看我们排练。”传统越剧怎么让更多观众喜欢,戏曲艺术怎么与时俱进,当代故事怎么成为创作题材?交流中习近平问得很仔细。“从《五女拜寿》开始谈到《陆游与唐婉》,习书记真正对我们文化艺术的关心是他是切实的。他说,这个非常好,一定要有原创,怎么既能够出作品,又能够拥有更多的年轻的观众。”一年后,小百花成立20周年,习近平发贺信勉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两年后,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艺术样式,也是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宝贵而有意义的文化资源。”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下,政府专门拨款成立小百花班,定向培养越剧创作人才、表演人才。20多年来,小百花在戏曲创作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改造唱词、念白、行当及城市,使剧情更加贴近当今人们的口味,风靡40多年的立团大戏《五女拜寿》有了青春版,创新剧目《藏书之家》,以藏书人的曲折经历提出当代人关注的文化命题。现代越剧《钱塘里》以钱塘江畔的温暖故事细说百姓的家长里短。跨越百年的浙江越剧,用不拘一格的突破创新,不断圈粉年轻戏迷。当年的期许已经成为现实,如今小百花的演出百分之八十的观众都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看越剧看的是曲韵悠长的百年传承,也是时尚靓丽的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魅力早已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与年轻一代的生活相汇交融。如何让文艺作品喜闻乐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不断提高创作人员感受生活、了解生活、提炼生活、引导生活的能力,创作出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优秀作品。“文化的最大活力来自于人民,来自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的形式要多元,能够创造出蕴含中国精神,符合中国人民期待的那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内容。所以,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他对这方面工作是孜孜以求。”五月万物生长,“沃土芬芳,情满浙里”,百个市民夜校,百场文艺赋美,百间艺术自习室,浙江省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来了。文化重在共享,浙江一以贯之。习近平正在检查的是浙江有史以来承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筹备情况。这场盛会怎么拉开帷幕,与以往群星璀璨的开场截然不同。这一次,习近平决定要由普通群众开唱。“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所以,现在我特别委托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位五岁小孩代表浙江人民为“七艺节”鸣锣开幕。”老人和孩子是习近平特别邀请来的。“原先老父亲的书房,这个报纸呢就是剪下来收藏吧20年前的事情,现在看看还是很有意义。当时他把他吓了一大跳,他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代表人民,他也很激动,选衣服选了很长时间,选的这个唐装。”人民的盛会,由人民奏响,人民观看,17个日日夜夜,近100万人次观众直接参与,各地同步上演6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不是售票的,预演就是赠送的,就是给老百姓去看的,当时是各界的代表,有劳模的,有这些教师的,有各种各行各业的,当时让我很震撼,哇!开创了一个先河,也是从根本的一个理念改变,就是艺术从人民中来,又把艺术送到人民中去。”“三点多就在这里了。”“好得很,真好看。”“最需要文化的还是基层,我们‘七艺节’办得很红火,也出了很多精品,但是,怎么把这些文化精品真正送到老百姓的手里去,让老百姓来分享这些艺术成果。”一个节日过去,文化为民,直达基层的理念,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抽出芽、开出花。新世纪初,基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被习近平看在眼里。座谈会上他一一列举,不少农村文化阵地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因缺有需。“我们浙江有些农村流传的一句话,叫‘千年不听锣鼓响,万年才见戏开场。’看一本戏要跑到县城里去,而且还得花钱买。”这场座谈会后,时年52岁的陆湘汉奉命组建艺术团,开出文艺大篷车,为基层群众送演出,而钱江浪花这个名字也是习近平定的。当时习主席明确提出,五年之内走遍浙江乡镇。“演员节目从哪里来?全省文艺团体、文化奖、梅花奖等等,国家级大奖的演员,农村里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一次,大篷车开进丽水遂昌县龙洋乡,快到目的地龙洋村时,遇到山体塌方车过不去,大伙没辙,给村里打电话想延期表演。“村干部接了电话他就跟我说,你不要急,没多少时间他就带了几十号人过来接我们,男的、老的、少的都有。拿着扁担的、畚箕、绳子,小伙子开着手扶拖拉机就来了,还有一个孕妇,我当时印象非常深,大了个肚子,然后他就拿着我们的那个服装包就往往往村里走,唉呀,就这样几十号人就是来来回回的好几十趟,把我们灯光音响啊什么的用肩挑手扛,一个个的帮我们抬进去。我们到了现场之后,百姓那个欢呼啊,我们都很开心。”这样的双向奔赴,大伙记不清有过多少次,历历在目的事,演员们拿出“十八般武艺”,观众巴掌拍得通红,喝彩声经久不息。“从他们的眼神当中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艺术的那种渴望。”习近平对这样“用肩膀抬来的演出”作出批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贴近基层,富有实效。他专门约见团长陆湘汉,鼓励他,要把更多精彩节目送到基层乡村,把我们的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这个就是我们习书记高屋建瓴,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一个宗旨。”20年间,“浪花”送出整整5000多场大戏,收获上万封观众感谢信。浙江大地嵊州越剧大巴、景宁文艺直通车,衢州音乐小卡等,常年穿梭基层,将免费文艺节目送到老乡家门口。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深刻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牢记这份嘱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浙江不断前行。今天“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已逐渐形成,“文化+民生”不断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024年4月起,浙江又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省市县三级从优秀文化人才中选派文化特派员1500余人,奔赴田间地头,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以文化人,以文润村,让优质文化直达基层。
文化即“人化”,习近平把文化事业看成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他说,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要发挥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的作用。为此,他频繁走进校园,与学生当面交流“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觉悟、有素质的好孩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春天,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农民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飞身上前救下孩子,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我为此有所感,我做了一个批示,我这个批示当时这么写的,我说,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李学生的见义勇为啊不是偶然的,是他做人的理想和价值在关键时刻的表现。”那一年英雄李学生的女儿李敏刚刚10岁,英雄的女儿就是浙江的女儿,在整座城的呵护之下,英雄遗孤扎根温州,更把爱回馈社会。今天,这一颗爱的种子更在浙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飞身救人的李学生到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吴菊萍,再到奋力跳桥救人的彭清林,凡人善举,凝聚向上力量,接力人间美好,精神引领之下,今天“最美”从“风景”变“风尚”,“礼让斑马线”成为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浙江十一市相继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定格下全国首张“满堂红”的全家福。透过浙江这扇窗,人们能看见浙江的人文之美,社会之美,也能看到中国之治,中国风采。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深情写道: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