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二集 《文以载道》(解说版)

编者按:为深化对《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的系统学习,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认真深入的集中学习,并对专题片解说进行了全面整理记录,现分享给大家以便持续研学,进一步深刻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

 

《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二集 《文以载道》

1600多年前,黄帝祠宇始建于浙江缙云,成为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来到这里寻找自己的根,也寻找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气韵和力量。2004年冬天,距离那年春节还有半个月,在黄帝祠宇二楼的台阶上有过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2004年1月8号,那个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我们仙都来考察了仙都的黄帝文化,当走到二楼的时候的话,他突然之间问我,他说小姑娘,你是信马克思主义还是黄帝文化?”这个问题让每天都给游客讲解黄帝文化的章晓华猝不及防。“当时我想了想犹豫着说两个都信吧。然后他笑着对我说,他说小姑娘回答得很对。他说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我们又是炎黄子孙,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不能忘根。”这一天在黄帝祠宇前,习近平为全省人民敲响了满载新年祝福的钟声。古声、今声、钟声一壑,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深邃思考,在群山环抱间久久回响。

十七年后,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年后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生活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以载道,大道如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2004年习近平到浙江工作一年多,他请省委办公厅安排一些专家和学者来讲课,课程包括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有中国哲学和浙学,他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建设文化大省是必要的。浙江省社科院的吴光讲的正是中国哲学与浙学这门课。“我就认真的做准备,写了一个1万多字的稿子,结果习书记是很愿意听,而且做了笔记,中间还提出了问题跟我来讨论,讲的是关于哲学的问题和浙江文化建设的问题。规定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我讲了两个小时。”从大禹的“因势利导”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浙学思想灿若繁星,古今智慧,融会贯通。“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这种志存高远的要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得下心通读苦读,最后能够暮然回首,领悟真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调研、实践,习近平深刻指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

天下孔庙2000多处,而家庙却只有两处:一处在山东曲阜,一处在浙江衢州。2002年12月底,习近平顶着寒风,夜访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交谈中大伙打开了话匣子,话题很快转到了两年后的孔子诞辰2555周年,衢州想趁此良机恢复祭孔典礼,但到底用什么仪式,意见并不统一。当时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迫切的想从习近平那里听听意见。“当时我父亲跟习书记说,我们希望恢复南孔祭典,采用现代人祭孔,穿现代人的服饰,行现代人的礼节来祭孔。习书记当场点点头说,孔氏南宗家庙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我们浙江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南孔文化值得很好的挖掘与弘扬。”从那以后,衢州开始以新的方式祭孔。“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开始。”2004年,衢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南孔祭典,参祭者穿现代装行鞠躬礼。现场观礼者除了孔氏族人,各界代表,大部分都是当地市民和学生。这次祭典非常成功。随着影响越来越大,在后来的祭典活动中报名人数越来越多,到2007年甚至不得不通过《衢州晚报》发起海选加面试的形式,选出观礼市民。“60个名额,当时这个报名的人,我们最后统计了有近千人。”“那时候我是9岁,然后我正在小学读三年级,记得我那个时候就是边排队,然后边在那儿翻《论语》,排队的时候时候还要听一听前面人在考了什么。”传统文化中的礼和现代社会的风尚,在新的仪式中得到了赓续、融合和弘扬。儒家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2005年6月20日,习近平在作“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时给出了回答。“说到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不能不谈儒家,儒家就是忠孝仁义,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我说如果古为今用,我们也可以现在再诠释一下,忠就是要对国家负责,孝就是对亲人负责,仁者爱人,仁就是博爱,仁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义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舍生而取义,对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领悟。”第二年习近平在致信祝贺第二届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时,进一步指出,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来加强对儒学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如何把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转化为开拓未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说: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浙江精神的表述和内涵要更新。

2005年初,习近平在浙江全省发起了一场大讨论,主题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时间,在之江大地掀起讨论热潮。“总共前后花了一年时间,习近平同志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亲自召开了各界的座谈会,统一提出了与时俱进这样的精神。”这12个字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始终蕴含着浙江文化、中华文化深厚的价值底蕴。2006年2月5日,春节后上班首日,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文章指出,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阳光雨露,全面激活了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他进一步阐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浙江的文化及其内化于人们心灵中的人文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浙江精神的背后,是浙江深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十二字浙江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孕育时代发展动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的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南太湖畔的余村,曾因矿而兴。上世纪90年代,村里为了致富自办水泥厂,开采石灰岩。“我们这里有好的资源就是我们开矿。我们石矿、我们的山底下的石头质量比较好,可以烧水泥,可以烧石灰。1994年那一年我要上交村净利润200多万。200多户人家,六七十个人在矿山里面。”靠山吃山,让余村的山成了全村人的命根子。小山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可很快,石矿开采也让昔日秀美的山村变得溪流浑浊,满目疮痍。“打开大门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灰蒙蒙的,竹林、天空、树上都是这样的。因为当时水泥厂的粉尘污染,我们的买的衬衫都是黑的,或者是灰的。因为白衬衫穿出来,要不了半小时,这个衬衫也就变成灰衬衫了。”靠山吃山是吃“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的山,还是吃“万物并育草木植成”的山?习近平心中早有答案。2003年1月,浙江正式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那年春天,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安吉调研,提出了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培育生态文化。半年后他在《求是》杂志发表《生态兴则文明兴》。文章提出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这是习近平一直在思考的课题。2005年4月,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理念。“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志,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都是我们古老哲学的涵盖寓意,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就在这场讲话的4个月后,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调研,在这间会议室就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讲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后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之言一锤定音,让余村人看清了方向。“习书记来了之后,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点醒了很多人。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还是要保护山水。习书记这句话等于给村里吃了一个定心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又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创新发展,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论断,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具标志性的理念,点绿成金。

他叫杨光照,是枫桥镇著名的调解员。老百姓闹矛盾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杨。“谢谢你们的支持,好不好?”“谢谢!”“‘两喊一不叫’就是村民能够叫得出他的名字,他也能够叫得出我们村里面的名字。有一个不叫是什么呢,我们村里面有几条狗都认识他了,不叫了。”20多年的调解生涯,化作老杨150多本笔记,每一页都记载着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就是要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通过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纠纷。老百姓的事都能在老百姓家门口得到化解。”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调解”、“说理”、“评理”不仅是解决纠纷的方式,也体现了一种“和合”的社会秩序安排。枫桥自古重教兴学,耕读传家,贤才辈出,枫桥历史上的“朱熹讲学”和以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为代表的“三贤文化”,在当地种下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社会治理文化基因。枫桥民众在处理纠纷,时更喜欢讲信修睦,就地化解。当地有一块清代古碑就记录了一个矛盾调解的故事。“当初我们枫桥的商业还是比较繁荣的。外地有很多货通过船簰到这里来集散,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挑夫。时间长了,挑夫间就有矛盾纠纷,县里就指令要我们枫桥本地的一些有名望的乡民进行调解,最后双方都心平气和地握手言和,立碑为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诸暨枫桥,在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时的讲话中,他说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站在“婺越通衢”牌坊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人都应该团结互助、和谐相处,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对“枫桥经验”的重视由来已久,“枫桥经验”曾于1963年因毛泽东同志批示推行而广为人知。到了本世纪初,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浙江,率先遇到成长的烦恼,社会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基层治理找到新钥匙。习近平认为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创新发展“枫桥经验”。2003年习近平两次来到诸暨调研,并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系统提出“四个必须”,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必须着眼工作大局,在统筹发展中丰富新鲜内涵。必须营造法治环境,在依法治省中取得明显成效。必须依靠群众,在执政为民中践行根本宗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制度中实现长治久安。”2004年5月,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省委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的决定,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平安建设的总抓手,成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保证。一个多月后他来到童装之都,湖州织里镇矛调中心,当时织里的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为此,织里矛调中心创新聘请有影响力的外来人员一起参与调解。那一天镇里的调解员吴美丽正在为三十多位农民工调解劳资纠纷。“当时我向习书记介绍说,我们是以乡亲、乡音、乡情这些传统文化为纽带,做好新浙江人的调解工作的做法。这时习书记就说人民调解为人民,化解纠纷促稳定,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你们做的好,很有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明方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伴随着枫溪江的潺潺流水,浙江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丰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涌现出桐乡“三治融合”,舟山“海上枫桥经验”,义乌“国际老娘舅”等一批实践成果,成为之江大地的新风景。新时代“枫桥经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治理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智慧的有机结合。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强大助力,成为“第二个结合”的典范。

金华永康是北宋名臣胡则的故里,2003年6月,习近平就曾来这里瞻仰胡公事迹,祠外照壁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赫然在目。“习书记跟我们说我在宁德当书记的时候,向干部们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走到胡公中殿,那里的一副楹联吸引了习近平的注意,他反复读着“好仁好义泽黎民”,勉励当地干部说这个也是你们工作的目标。“习书记说胡公主张睦邻怀远,我们今天强调对外合作,胡公要求减免丁钱,我们现在主张减轻农民负担,他说胡公身上体现了恪尽职守,为民尽心竭力的为政理念,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所以现在老百姓还一直记着他。”于方岩山远眺,丹霞群峰,酷似粮仓。习近平抬手指向山峦,“天下粮仓,百姓富足,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追求吗?”“从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到后来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天下情怀映照青山绿水间。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心中无民莫为官。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汲取古圣先贤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在2004年第19期《求是》刊发的《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中,他以古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起笔,为领导干部算好经济账、法纪账和良心账。2006年2月17日到3月1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连续刊发6篇文章,每一篇都引用先贤思想,从不同侧面论述共产党员应该如何修身立德。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古代贤官的朴素民本思想跨越千年,在共产党人为民谋幸福的时代追求中,在之江大地,激荡出更为深沉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浙江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特色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用“两只手”、“两只鸟”、“两座山”、“两种人”等辩证思考和生动表述,科学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之问,引领浙江开辟了省域治理的新境界。“我用‘两只手’说了改革: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我用‘两只鸟’说了调整: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我用‘两座山’说了环境,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我用‘两种人’说了城乡市民和农民。最后总结说,我希望这‘两只手’会各司其职,这‘两只鸟’会比翼齐飞,这‘两座山’会并排而列,而这最后的‘两种人’将殊途同归。”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余村,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时间如梭,过得真快,当年的情况我历历在目。你们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我们这条路子是正确的。”如今的余村成功入选首批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小山村在全球视野里突破发展边界,激荡无垠未来。202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诸暨枫桥考察调研,他说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是孔子诞辰2575年,山东曲阜、浙江衢州共祭孔子。祭孔大典首次实现国家层面的南北联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真正的传统文化一定是跟现代社会跟世界是有关联的,这才是活的,也就是在他的心目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在我们共产党实际的执政当中,发挥它真实的意义作用,体现它真正价值。”从主政一方到领航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习近平一路走来,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手握科学真理,沐浴文明光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今天的中国面向未来,自信前行。

整理:陈强,校对: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