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一集《文以立心》(解说版)

编者按:为深化对《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的系统学习,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认真深入的集中学习,并对专题片解说进行了全面整理记录,现分享给大家以便持续研学,进一步深刻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

《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一集 《文以立心》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从上海赴嘉兴。追寻中共一大足迹,瞻仰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下了车之后就凝望着南湖深情地说道,南湖啊,烟雨迷蒙。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红船不远处是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拾级而上。“秀水殃殃,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是我们党的根脉。”

寻根溯源,习近平对南湖的牵挂由来已久。2002年,他初到浙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嘉兴南湖。“习近平同志参观完红船以后有感而发的说了,他说嘉兴南湖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这次来浙江工作,来瞻仰党的诞生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沿着红船、湖心岛、烟雨楼、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边走边看边听,他说嘉兴两个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历史文化,另一个是革命文化。南湖不大,但是诞生了在中国,也是在世界最大的政党,确实了不起。当时的纪念馆,展陈面积只有500平方米,难以承载日益丰富的重要史料和珍贵记忆。“我首先向他汇报了我们有的设想,就是说能不能把这个纪念馆扩建或者重建,扩大一些。”习近平表示支持,他说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迅速被提上日程,选址、设计、风格,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他心心念念的就是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06年6月28日,新馆破土动工,他亲手铲下第一锹土。

今天,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将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宏观“红船精神”,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一个有意义的阵地。历经五年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展陈面积扩展到8000平方米。不计其数的人怀揣红色情怀,在这里得到精神给养。“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小小红船播撒燎原星火,永远把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文以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崭新命题,将文化深深地根植进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熔铸成新的科学理论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今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足迹,回望总书记推进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一段段动人往事,更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博大的文化情怀,更感悟到伟大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

2002年10月,习近平履新浙江,一到浙江,他就以调研开局,深入浙江的每一个县,跑遍浙江的山山水水。“调研使我们能够加快了解浙江的省情,勤能补助,认知论就是不断的去吸收这个新的信息,增大信息量。最后在这个更多地占有信息,这样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这种感性认识由量变到质变。”新世纪之初,浙江面临“先天不足”与“成长的烦恼”交织,“山越高越难爬”的发展之问。“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成为他履职浙江后,孜孜以求地思考和探索的中心课题,如何破题?文化在他心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分量。

2002年12月27日,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义乌,调研义乌国际商贸城。“当时习书记就是沿着这条主通道,我陪着他走的。在走的过程当中,还不时的走进商铺,了解商铺的经营情况,听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义乌是习近平调研的重要样本,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去了12次。与商户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义乌现象”的背后,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他深刻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2006年6月8日。习近平第八次赴义乌调研,在横塘村这个小小的会议室里,他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义乌发展经验”。“在习书记看来,他这个‘妙’就是义乌的文化,它是不沿边不靠海,也没有国家重大的投资,也没有大的项目。那么,义乌这个地方能够发展起来,说明义乌激发了群众内生的动力。”一个“妙”字,在习近平亲自审定的《义乌发展经验调查报告》中体现得更为清晰:“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人的创业和义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

通过对义乌等地的深入调研,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浙江特有的文化精神,人文优势。他引用这样一个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但在21世纪之初,一些地方对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这种认识,当时谈起发展。有的地方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说法,“工业讲一天,农业一支烟,讲到文教卫,一讲就散会”。习近平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一次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就一些地方不重视文化工作,他一针见血的说。“这个时候说还认识不到,我说那不是你认识不到,但是你事儿不见呀,那你是有意而为,那可能就是政绩观的问题。你可能是现在不想花力气的这些,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不会给你挂奖章的,也不是马上立竿见影的事情。你老想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钱不想花的那些长效的投入上。”

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习近平指出,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业。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到文脉兴盛之地调研,更四赴绍兴兰亭。兰亭是书法圣地,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请文人雅士再次举行曲水流觞盛会并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习书记每次来兰亭都是神采奕奕的,特别是对《兰亭集序》很感兴趣。所以他每次到了这个御碑亭,他就要求我们的讲解员,要现场给大家读一遍,所以他当时也会问周边的同志说,你们会不会背这篇《兰亭集序》呀。”

会不会背诵兰亭集叙这个问题,习近平也考过当时的绍兴市委主要领导。“我全文是背不下来,习书记就说,他说你能背几句就背几句,然后我就背了几句。但是背过程当中,还有错的,事后我自己就开始背。2015年,他这个又一次回到浙江视察工作的时候,他说永昌同志,我当年叫你们背《兰亭集序》,你们会不会背了?我说报告总书记,当年我们都会背了,他讲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要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习近平说,作为一地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有些还要下功夫背诵,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在一次次跑遍、跑深、跑透的调研中。习近平总结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夺目,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的说,是文化的因素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他进一步指出,今后我们能否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力度。

2003年7月,习近平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正式实施,作为引领浙江省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化被推上新高度,成为浙江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2004年,浙江迎来了经济总量破万亿,人均GDP站在3000美元门槛的历史时刻,如何以文化的系统性建设推动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重点课题。2004年下半年开始,习近平亲自带队,围绕文化建设开启专题调研,时间跨度近一年,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宁波慈城,原慈溪县城。历经风雨1200多年,出过进士519人,有“天下第一进士城”和“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2005年5月18日,习近平走进慈城,在校士馆参观标有“天地玄黄”的四座科举靠棚。在古县衙了解古代机构设置,看到这里保存着江南地区最完整的古县城传统生活结构,他说,慈城名人荟萃、英才辈出,要挖掘内涵,注重保护。“习书记到了大堂的门口,首先看到的是这副楹联,在这里,习书记轻声念了出来,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说这个楹联似曾相识,是否应该出自河南南阳?后来我们查了以后,是浙江嘉兴的人,在河南南阳当县令的时候写了这服楹联。当时其书记就讲,慈城要善于利用这些独特的人文优势,在文化、教育、旅游事业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指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形文化资源,还有大量的无形文化资产有待于开发利用,要注重把地域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慈城的文化产业由此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丰富基层群众文体生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一直是习近平牵挂的一件大事。杭州天水街道皇亲苑社区。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武林商圈,2005年,这里建成了全市首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习近平专门到社区考察,与居民亲切交流,询问大家的生活状况。“看到边上有个老奶奶,就在这里运动,他就问他,老奶奶今年多少岁了?这么大幅度的健身器材还能这样玩吗?老奶奶说,没事,我经常玩这个,玩了以后身体很好。习书记说这样的全民健身的公园,应该全区全市都普及。”从农村到社区,从产业到事业,调研路上,脚步不停。在跨湖桥遗址8000年历史的独木舟前,他提醒大家对文化要有尊崇和敬畏之心;在中国美术学院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他鼓励学校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助力杭州打造“动漫之都”;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他看望慰问备战全国十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勉励大家,人生难得几回搏;他对广大社科工作者提出“真”、“情”、“实”、“意”的四字要求,同时强调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他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十二个字要求,并战略性的提出把网络建成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新载体。这一轮的调研既是全方位的文化体检,也是系统性的“解剖麻雀”为了让文化大省建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2005年5月底到6月下旬,四场重要座谈会相继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它是方方面面配合才能形成文化建设的体系,整个社会事业要统筹发展,这种整合效应更强。”最终一侧厚厚的《文化大省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报告出炉。

从2002年履新浙江两年多时间里,一张“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蓝图,渐渐在习近平心中成型。一个在浙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由此拉开帷幕。2005年7月28日,浙江省委11届八次全会隆重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三个力”、“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三个力”是指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八项工程”聚焦文化建设如何重点发力,从提升公民素质到打造文化精品,从文化研究到文化保护,从发展文化产业到巩固文化阵地,从文化传播到培养文化人才,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八项工程”是“八八战略”的文化片浙江文化建设的总抓手,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四梁八柱”就此立下,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建设为何如此重视“工程”二字,工程化推进求的是实效。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曾这样写道: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八项工程”提出后,习近平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定方向、出题目、提要求、做总序。“我们这个指导委员会规格很高的,而且经费财政给予了充分的保证,所以极大的调动了我们全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这种研究热情。”2005年,文化研究工程启动之际,一份特殊的建议报告摆到了习近平的案头,能不能把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画精品会编出版。对此,习近平专门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㬢是项目负责人,在习近平的支持下,《宋画全集》成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点项目。为把存世的宋代绘画精品尽可能的囊括其中,项目组开启了全球“寻宝之旅”。“大英博物馆这次寄来的图像,其它直接还可以,就直接现在打出来看的话,非常糟糕。”“它的数码相机的一个原始成像不够,这张原作我见过,这张画原作没那么多颜色,这个底色也完全不对。”《宋画全集》需要收录的宋代绘画超过一千多张。散藏在世界各地,尤其像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稀世珍品,百年来仅公开露面四次,拍摄难度可想而知。张曦带领团队先后多次前往故宫接洽,“这本如果出来的话,对全国也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都是有它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张画是绕不过去的。但是我们从另外一角度讲,封存了17年,它里边是什么样子,你得看一眼。就这个机会,下决心,我们打开一次,照一次看到它什么样子。”2009年秋,尘封十七载的《千里江山图》再次展卷,那一刻,仿佛时空凝滞,唯有青绿山水映入眼帘。传世之心和诚意之下,更多海内外文博机构的合作之门,缓缓打开。分藏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各家博物馆,以及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一千多件宋画珍品,悉数实现数字化汇集。2010年9月《宋画全集》按计划基本出齐,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再次作出批示,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从《宋画全集》到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更大的蓝图跃然纸上。2015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大系”项目拓展延伸项目组第三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作为迄今为止精品佳作收入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为中华文化“集大成”的重要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辑出版,我觉得是在今天特别鲜明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汇聚了中国历代的美术,把中国的美术以一种集成的的姿态推向全世界。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大力度的支持,要完成这项工作是不可能的,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他都亲自指导,亲力推动,经过十七年的努力,把这个事情做成了,这个‘天方夜谭’变成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现实。”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欢迎大家来到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式启幕,从江南到塞北,从水乡到边陲,再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过扩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绵延不绝,向世界展示着中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

千年水乡乌镇,今天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和谐共生。“我曾经在浙江工作过多年,也多次来过乌镇,总之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也就是这个乌镇第二期改造的时候,我来这里帮助他们策划,支持他们古建保护,旅游开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五次赴乌镇调研规划指导。2005年8月3日这一天,骄阳似火,习近平刚到乌镇,就直奔古镇二期保护工程现场,事无巨细,一一指导。当场提出了三点要求:要尊重乌镇的历史遗存,修旧如旧;要把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搞好;要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三个小时后,衣服已经湿透。“我记得很清楚,我是拿着一个毛巾,一刻不停地抹汗,他也是前胸贴后背。”“习书记很强调未来古镇的发展,他还特别谈到了,怎么来吸引年轻人。这种吸引年轻人到乌镇,不仅仅是怀古、访古、寻古,它更重要是一种精神文化力量的吸引,这就我们有了风光小镇到文化小镇的转变。”九年后,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推动下,世界互联网大会开花结果,乌镇成为永久举办地。如今数字生活早已渗透进乌镇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今天已经成为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平台。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发展同样是“八项工程”实施结出的硕果。很难想象,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在2002年的下半年,整个的余杭区内的矿山企业的整顿是已经全部完成,但是在这个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瓶颈,在遗址群的范围之内,其实还包括德清的境内一些矿山企业,那么余杭区没有办法来进行协调。”2003年7月16日,习近平专程来到良渚文化博物馆调研赴深细看出土文物,认真听取保护现状汇报,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挖掘保护良渚文化的意义。就在那一天调研中,他坚定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我们中华5000年文明,那时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一个说法,那在国际上是并不认可,所以当时习近平同志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的高度来认识良渚遗址,这个是很了不得的。”在习近平的亲自协调下,湖州德清的石矿被坚决关停。对于良渚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习近平倾注心血。2004年的批示饱含期望,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的批示充满决心,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以前实现有点‘前怕狼后怕虎’,保护力度大了会不会影响当地的发展?小了又怕一次受到破坏。习书记批示之后,底气更足了,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下决心、花代价,全国首创的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数10亿元的资金投入,为良渚撑起一把伞,良渚遗址保护由此走上正规。2007年,良渚古城揭开面纱,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还一直关心良渚。2016年,他在四位考古文博界老专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和张忠培关于良渚申遗建议的联名信上做出重要批示:“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让我们了解到中国文明的源头,良渚遗址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卓越范例,它代表了长江流域的重大贡献。”“我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提案通过。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以良渚为代表的“文明定义”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文明之光辉映全球,2023年6月杭州亚运会圣火在这里点燃。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下,12月首届良渚论坛举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加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中国这种非常古老的保护了下来的东西,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贡献。”“看到中国哎这样的交流实践中作引领,是一件美妙的事。”总书记在贺信中说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回望浙江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下,所走过的这20年,从建设文化大省到迈向文化强省,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我们从事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文化建设的‘八项工程’那就是很实在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提供重要的素材和实践的依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对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给予厚望重托。重温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文化建设中的每一笔擘画,每一个牵挂,更加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超前眼光,更加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文化情怀,更加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浙江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八项工程”中书写新的答卷。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必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整理:张锋,校对: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