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班服,传承红十字精神;一颗爱心,温暖无数心灵。
“这件橙色短袖18年了,学生说我还没成年呢,班服都成年了。”近日,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高晓春老师的一条朋友圈,收获满屏点赞,也让这件特殊的班服走进了众人的视野。
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首批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这件普普通通的班服为何被她如此珍视?
答案,就藏在衣服上那枚鲜明的红十字标志里。
这件班服
是移动的“红十字精神”讲堂
在高晓春老师的办公室,48件橙色短袖整齐叠放在整理箱中。虽历经18年、陪伴13个班级,衣物已显褪色,却依旧洁净平整。
“这是2007年带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时获赠的,我把它定为‘班服’,让每届学生在重要活动时穿,换了好几次办公室都一直带着。”高晓春微笑道。
这件班服,胸前印着红十字会徽,后背印有“红十字爱心志愿者”的字样,它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传承红十字精神的“火炬”。
令人感动的是,每一届学生穿过后都会仔细洗净、折好交还,每年暑假高晓春还会亲自清洗保养,让这份精神传承始终保持洁净如新。
谈及选用这件橙衣作为班服的初衷,高晓春坦言,当时只是想帮学生节省班服费用,后来愈发觉得意义非凡。
她还用“三度”来概括这件班服的价值:有温度——得到每一届学生的悉心保管;有高度——承载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有力度——穿着它的“橙色军团”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精神传承
是融入血脉的奉献本能
这件班服,是一面旗帜,更是一颗种子。
它见证了红十字精神从一件衣服,内化为学生们本能行动的过程。
汶川地震时期,高晓春带着年满18岁的学生,穿着这件班服,集体奔赴献血点。那一刻,橙色是生命的希望。
学生华玉芳回忆:“当时看到那个场景,我深深感受到了‘被需要’的责任感,等我满18岁,也立刻去献了血。”
同样是那时,何坚和同学们穿着它,走上街头为汶川灾区募捐。“那时,这件班服就是我们心中的旗帜,代表着我们也是红十字志愿者,骄傲且自豪。”高考后,他们郑重地将班服交还给高老师,委托她传递给学弟学妹。
高晓春和学生
精神的火炬,就这样完成了交接。
25级网络1班的蒋泽禹同学道出了新一代“橙色军团”的心声:“刚开始觉得班服有点旧,但知道了它背后的故事后,感觉穿上它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我们会努力把学长学姐的精神传承下去。”
生命守护
是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
红十字精神的传承,靠的不仅是仪式,更是日复一日的践行。
从教25年,高晓春当了24年班主任,其中18年是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学生对她的称呼,从“老高”变成“高姐”,再到如今的“高妈”。
称呼在变,但她践行红十字“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的初心未变。
高晓春和学生们
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今年6月,她与23级计算机1班的12名“小胖墩”成立了“运动13人组”,为每个人买了运动手环,约定每周跑步三次,个别同学已经瘦了40多斤,效果很不错。这是她对“健康”最朴素的守护。
她还帮学生缝补衣服、理发、刮痧……这些看似琐碎的“被需要感”,在她看来是莫大的幸福。这是她对“关爱”最直接的体现。
十八年,一件橙衣,一种精神。
高晓春老师用她最朴素的坚守告诉我们,红十字精神的传承,并非遥不可及。
她为学生穿上的,是一件印着红十字的班服;而学生带走的,将是为社会奉献的长远担当。
这件班服,也早已成为他们青春里最鲜明的精神坐标。